首页 >> 学院新闻
专业实践教学探索与创新,提升本科教育培养质量
——《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工程综合实践》课程纪实

发布日期:2019-11-11访问次数:字号:[ ]

 

开题环节                     创新创业导师讲座

 

   答辩环节                          指导教师与同学们合影

 

   水院楼外草坪喷头的水力性能测试       小功率管道水轮机水力设计与性能测试


2016年级本科生启用新修订的本科培养课程体系,水院各专业新增《专业工程综合实践》课程,并列为本科生重点建设的核心课程。为了探索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实践教学的新模式,提高专业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流体机械与流体工程系多次召开会议,成立专业综合实践课程教师指导小组,严海军教授任课程负责人,杨魏副教授、姚志峰副教授、钟强副教授、徐云成博士和张再军老师共同承担课程教学。在充分调研国内外实践课程培养方案的基础上,结合课程教学大纲和专业实际情况,提出“123”能动专业综合实践课程的教学方案,按照项目模块化设计,学生以项目模块分组,每组代表1个项目团队,整体参与模块设计的实践任务;采用校内外导师和研究生助教联合的2种指导方式,并贯穿实践全过程;分启动、开题和答辩3个阶段,并从教师、助教和组长3个层次课程成绩评价。

今年秋季学期,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2016级本科生迎来了这门全新设计的工程综合实践课程。根据2016级能动专业学生人数,共设计5个综合实践模块,分别是严海军教授负责的“水院楼外草坪喷头的水力性能测试”模块,杨魏副教授负责的“小功率管道水轮机水力设计与性能测试”模块,姚志峰副教授负责的“离心泵启动阶段运行稳定性试验”模块,钟强副教授负责的“基于折射率匹配的水力机械旋转部件内部流场测量”模块和徐云成讲师负责的“射流施肥器水力设计及性能测试试验研究”模块。学生通过自愿组队分成5组,每组设组长1人,选择1个模块以团队形式进行实践。每名指导老师指定1名研究生助教协助指导,张再军老师参与了全部模块的实践试验指导。

本学期安排第三、四周为综合实践课程的教学时间。考虑2周教学时间较短,提前安排在第一周的9月4日召开课程启动会。严海军教授首先介绍了课程设计背景和培养目标,着重强调课程的全新教学形式,5个模块的指导老师分别介绍各自模块的实践背景、实践目标、实践内容、预算、评价标准等内容。启动会上,同学们组建了5个团队小组。各团队经过近2周的认真准备,于第三周的9月16日进行了开题答辩,每个项目通过答辩后正式开始综合实践课程。

在课程的执行过程中,9月18日邀请了学院创新创业导师、1996级流体专业张学锋博士作《初探叶轮机械如何创新?》的专题报告。张博士鼓励每位同学在综合实践课程中要勇于创新,跳出传统的思维约束,大胆创新,并将创新思想应用于实践课程中。同学们认为辅导报告加深了对综合实践课程的认识与体会。

第四周9月29日进行了结课答辩,各团队代表分别汇报实践模块的完成过程和取得的最终成果,尤其介绍了在实践设计、产品加工、试验台搭建、仪器设备使用和数据分析等遇难到的问题及解决方案。答辩会上还邀请了学院实验教学中心主任丁涛副教授作为评委。 

能动专业2016级全体学生和参与课程的5位助教对本门课程感想颇多。大家一致认为综合实践课程是对大学前三年基础专业知识的综合应用,极大地加深了对能动专业的全面认识,对本门课程的教学内容、评分方式和参与式教学组织模式高度认可。组长徐瑞同学认为组员的通力配合是全组完成模块任务的最重要保障,组长郑枫川同学提到研究生助教和指导老师在模块完成过程中起到关键指导作用,组员苏春萌同学认为这个课程给同学们提供一个非常好的学习平台,尤其是对于数据处理和分析有了更深入的理解。研究生助教谢树华认为参与本次课程也收益颇丰,深刻体会到老师指导学生的良苦用心。

课题负责人严海军教授认为,本次综合实践课程的整体效果远超预期,能动专业2016级全体同学参与积极性很高,互相帮助,在有限时间内圆满完成了课程任务,实现了课程设计的四个能力的提升,即提高实践动手能力、加强团队合作能力、增强综合知识应用能力、加强对外沟通交流能力。教师指导小组也及时总结了本次实践课程在教学时间、模块设计等方面的不足,并将在以后的实践指导中加以改进和完善,使同学们通过综合实践课程真正提升创新实践能力。

 

【评分细则】开题答辩评分(30%)由两部分组成,即指导老师的团队开题答辩评分(20%)和各组组长组内个人评分(10%);课程实践过程评分(20%)由两部分组成,即各组指导老师和助教组内个人评分(10%)和各组组长组内个人评分(10%);结课答辩评分(50%)由三部分组成,指导老师的团队结课答辩评分(30%)、各组组长互评分数(10%)、各组组长组内个人评分(10%)。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