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摄影 闫婷婷)
12月14日晚,由校研究生会主办、院研究生会承办的“求真讲堂”学术经验交流会在水院楼304成功举办。此次活动的主要参与者有分团委书记黄振翔,博士研究生郝晓霞、邱让建和硕士研究生谷博轩、冯吉。
黄振翔在该交流会上详细介绍了学院研究生奖学金的评选情况。他指出,随着国家和学校对研究生培养投入的不断增加,研究生奖学金的金额和覆盖面也有所提高,希望我院研究生能够刻苦钻研,在自己的研究领域做出一番成就,为研究型学院的创建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与此同时,他还按照党的群众路线的要求,就研究生奖学金评选细则的修订方案征求意见和建议,希望研究生奖学金的评选能够真正成为调动学生学习和工作积极性、激发学习和工作热情的重要手段。
郝晓霞是2013年研究生校长奖学金兼国家奖学金获得者、2010级直博生,从事微酸性电解水在畜禽环境中的消毒应用及其机理研究。她发表过英文文章5篇,并参加各类研讨会,在加拿大进行了为期一年的国外学习交流。在交流会上,郝晓霞主要介绍了研究时遇到的困难和自己的未来规划。回忆起自己第一次的研究经历,她说:“我的研究场所是鸡舍,环境极差。家人都无法接受,我自己也抱怨过,但是我从来都没有想过放弃。”谈及未来规划,她坦言自己更倾向于在二流大学而非高校从事教育事业 。对于这一点,她解释道:“在那里,我也许会有更大的发展空间。”
作为2013年研究生国家奖学金获得者,邱让建目前主要致力于温室作物水热通量监测及耗水模拟的研究。他曾赴加州大学河滨分校交流学习,并在《Scientia Horticulturae》《Agricultural Water Management》和《农业工程学报》等杂志上共发表学术论文8篇。邱让建与大家分享了自己的科研经历及写论文的一些经验技巧。他指出写论文不但要注重积累,勤于查阅各类期刊,而且要学会借鉴他人写论文的常用语句及图标格式,积极向导师征求意见和交流想法。研究时期,他也遇到了不少困难。他回忆说,身为南方人的他要在冬天的北方做实验,大棚里气温高达四十几摄氏度,而室外却是零下十几摄氏度,这让人难以忍受。有时,研究室只有他一人,邱让建不禁感慨道:“做科研确实要耐得住寂寞。”
谷博轩,2013年研究生国家奖学金获得者。他曾获国际竞赛一等奖,并拥有一项发明专利,发表过三篇EI文章,另有四篇则出现在核心期刊中。谷博轩分类介绍了自己的成长经历、学习经验、个人规划以及对拟读博同学的建议等内容。他认为研究时要靠自己,需要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同时,他强调兴趣要与自己发展的主线统一,较强的目标性有利于更好把握未来发展。他总结到,只要用心认真就有收获。
曾担任水利12级新生班级辅导员的冯吉,是2013年研究生国家奖学金获得者,现已授权一项发明专利。她首先总结了自己大学四年的生活,鼓励学弟学妹们抓紧本科的时间,尽快规划好自己的人生轨迹。在介绍完自己研究的相关课题及图片后,她建议同学不要急于求成,应认真踏实地做好自己该做的事,脚踏实地的做好每一件小事。
临近交流会尾声,主办人员说:“这次学术经验交流会,让我有不少收获,相信大家也有同感。以后,我们会多举办类似交流会,并不断总结经验,尝试不同模式,带给同学们更多有用的经验和建议。”最后,全体人员合影留念,此次学习经验交流会圆满结束。
[实习学生记者 闫婷婷 报道]
编辑 陆婉颖
|